毛主席为何要封从不带兵、鲜见战功的叶剑英为帅?

图片 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中央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军委中央在讣告中称叶剑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


图片

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中央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军委中央在讣告中称叶剑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

叶剑英元帅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十分特殊。回顾十大元帅的履历时,会发现他的军事生涯与其他几位元帅有着明显的不同。他很少直接带兵冲锋陷阵,而是长期身处军队的中枢位置,运筹帷幄。这位被毛主席亲切称为“叶参座”的元帅,为何会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答案或许就隐藏在他人生中几个关键的选择和行动中。

1927年夏天,中国革命走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也图谋在庐山以开会为名,解除贺龙、叶挺的兵权。时任第四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得知这一阴谋后,冒着暴露身份的巨大风险,急忙下山找到贺龙、叶挺。

在九江甘棠湖的一条小船上,叶剑英将汪精卫的阴谋和盘托出。叶剑英急切地告诉两位将领:“庐山开会是个鸿门宴,你们上去就回不来了。”正是这次及时的通报,促使贺龙、叶挺迅速将部队开往南昌,为八一南昌起义的顺利发动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在南昌起义中的贡献还不足以完全体现叶剑英的历史作用,那么长征途中发生的另一件事,则彻底展现了他“大事不糊涂”的特质。

1935年秋天,红军右路军走过草地后,张国焘执意南下,并发出了一封密电,其内容在后来许多革命者的回忆中被认为是企图危害党中央。当时在前敌总指挥部工作的叶剑英最先看到这封电报,立即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连夜策马奔向毛泽东的驻地,把电报交给了他。

毛泽东随即召集周恩来、博古等人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率红一、三军团北上,避免了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严重冲突。

这件事过后,毛泽东多次提及叶剑英的功劳:“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

叶剑英的早年其实有着令人羡慕的仕途。他二十五岁就担任了参谋长职务,仅用六年时间就从云南讲武堂学生晋升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

在北伐战争中,他深受蒋介石赏识。当时国民党一些高级军官生活奢侈,据叶帅晚年回忆,有些军官行军不用走路,甚至可以坐轿子。

更令人咋舌的是,有一次他不小心弄脏了手,勤务兵竟然拿来整瓶白兰地给他洗手。然而,这些纸醉金迷的生活并没有动摇他的理想信念。

当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叶剑英毅然通电反蒋,放弃了高官厚禄。他在吉安召开军官大会,明确表示:“愿意革命的,留下;拥护蒋介石、想去南京的,请自便。”这种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清醒抉择,贯穿了他的一生。

抗日战争时期,叶剑英担任八路军参谋长。他受中央委派,长期在国统区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1940年,在蒋介石召集的全国参谋长会议上,叶剑英“单刀赴会”,据理力争,有力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八路军的污蔑,展现了他沉着机智与雄辩的口才,赢得广泛尊重。

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主持南方军政,为广东的建设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1955年授衔时,叶剑英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诚恳推辞:“我最多摆在大将的军衔上。这是历史的定评。”

他认为自己长期担任参谋长,多在后方工作,荣誉应该让给其他长期在一线指挥作战的同志。但党中央和毛泽东从他对中国革命的整体贡献考量,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图片

毛主席对叶剑英的信任始终如一。

1967年,叶剑英因反对“文革”错误做法被诬为“二月逆流”成员而靠边站。但1971年林彪事件后,毛主席又亲自点名让叶剑英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1973年,叶剑英在党的十大上当选为中央中共副主席。在推动邓小平同志复出的问题上,叶剑英也多次向毛泽东建言,这些举措对稳定当时动荡的政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叶剑英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诗人。

他善于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情怀。在《题画竹》中他写道:“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他晚年创作的《八十书怀》中“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诗句,更展现了他乐观豁达的革命情怀。

1976年毛主席弥留之际,当叶剑英走近病床时,毛主席的手臂微微动了一下,似乎有话要对他说。可惜毛主席已经说不出话,只是紧紧握住了叶剑英的手。这个无声的托付,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至今令人感慨万千。不久后,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叶剑英作为主要决策者之一,再次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元帅在北京逝世。

中央中共在悼词中特别提到:“他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断。”这是对他一生最准确的评价。

从南昌起义前夜的报信,到长征路上的疾驰送电,再到结束“文革”动乱的果断决策,在每一个关乎党和国家命运的历史时刻,叶剑英都展现了他“大事不糊涂”的政治智慧与对革命的无限忠诚。

回顾叶剑英元帅的一生,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毛主席执意要授予他元帅军衔。元帅之谓,不仅在于带兵打仗、冲锋陷阵,更在于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能够把握方向、力挽狂澜。叶剑英或许没有直接指挥过许多经典战役,但他在中国革命几个最危险的关头所做的贡献,其战略意义与历史价值,远比赢得几场战役更为深远。这正是叶剑英元帅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所在。

☆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记得随手点个推荐以示鼓励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相关资讯